Contents

2021 資工所推甄記錄 @台大 @交大

我要感謝卡車、Nick 學長、yian 學長、ykzheng 學長、姿利學姐、Maxwill 和 Ivan 大大的大力幫忙。沒有他們,我的推甄過程沒有辦法這麼順利。

Cover 取自 digi0712

背景

交大資工系應屆畢業生,2022 年六月畢業。推台大資工所台大網工所交大資工所甲組

成績

對大部分學生來說,影響推甄成績的最大因素是校名和學業分數,其重要性遠高於任何經驗、實習、競賽成績等。

大一拿過卷一與卷二,大二、大三成績因為忙於競賽、計中和實習的關係,成績掉得非常可怕。六學期下來平均系排大約是 7%,這樣的成績推交大資工所是躺著上的,推台大資工所小有機會。

關於推甄資工所所需的排名情報:

  • 交大資工系推交大資工所要穩上的系排有多種說法,從需要前 10%、15%1、20%23、30%4 到 50% 都有。我個人相信成績前 30% 加上不要太差的經歷(有任何實習或競賽獎項)的話是相當安全 (>90%) 的,成績前 50% 則有一半的機率能夠直升。我完全不相信 10% 的說法,那太誇張了。
  • 交大資工系推台大資工所要穩上的系排也有很多種說法,聽到的版本有 3%、5%5、10%5 等。可以肯定的是,系排前 1% (多次書卷獎)必定是很安全 (>99%) 的。我個人相信成績前 3% 很安全 (>90%),前 10% 經歷普通的話成功率不到一半。我有認識的朋友和學長姐 10% 和 15%6 成功推上台大資工所,但他們的經歷非常漂亮,完全不能與一般學生一概而論。
  • 聽說台大直升者成績前 50% 成功率大於一半;非四大校排名前 1% 推台大資工所的成功率極低:中字輩 <10%,其他學校 <1%。

據說資工所特別看重演算法、計組與作業系統這三個科目7,偏偏計組跟作業系統是我倒數第一與第三爛的。我要是早點知道這種事情就會認真準備這幾科考試。

經歷

這些經歷應該是對推甄有幫助的:

  • 交大資工系計中擔任助教近兩年。
  • 微軟 Bing Maps RDI 一年。我特別在自傳中提到 Bing Maps 不是容易進去的 team(裡面只有一個清大和一個交大的,其他 11 人都是台大,還有一個北京清華),希望教授不要覺得這是洗出來的。
  • 交大程式競賽社社長。
  • 一些接案經驗。

競賽

我知道台大很喜歡收有演算法經驗的大學生,但我不知道這樣的嗜好是否也適用於收研究生。如果我是台大教授,應該不會想收只會演算法的學生。不過我也沒有其他獎項可以放了。

  • 交大新生賽 Rank 1st。
  • 交大年度賽 Rank 3rd x2。
  • ICPC Regional 銀牌 x2。

台大競賽選手大多是金牌的能力,交大選手則大多是銀牌8。因此我沒多大信心這些競賽經驗能得到教授的青睞。

專題

我修專題的時間是大三上和大三下,指導教授是曾建超教授,專題內容跟 SDN 和 Kubernetes 有關。順道一提,曾教授是目前資工所丁組的指導教授,但他不久後要退休了。

資工所推甄會看你做的大學專題內容,這多少關係到你之後尋找指導教授。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競賽或實習的經驗,在這樣的前提下,專題內容便是影響推甄分數僅次於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因此如果情況允許的話,專題盡量安排在三年級結束,而不是系上預期的大三下和大四上9,否則你沒有完整的專題經驗可以放在備審上。這件事可以看出學生課程修業預先規劃的重要性。

其他

下面的英文能力,推台大的話我不相信有任何幫助,推交大我認為是有的。

時程

我開始準備推甄的時間非常晚。2021 年台大資工所推甄報名的時間始於 9/30,交大則是 10/6。我直到九月上旬才開始準備推甄,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。推甄至晚應該要在暑假開始準備。

  • 九月中旬:開始準備備審資料。
  • 09/30:台大資工所推甄報名開始。
  • 10/06:交大資工所推甄報名開始。
  • 11/11:交大推甄放榜。
  • 11/17:台大推甄放榜。
  • 11/24:找到台大指導教授。

注意台大和交大的資工所是純書審,沒有面試。因此送出備審資料之後,就可以直接等放榜了。

備審資料

台大資工所與網工所需要繳交以下項目:

  • 成績單
  • 讀書計畫
  • 有利資料

交大資工所的話:

  • 自傳與讀書計畫
  • 有利資料
  • 成績單
  • 專題報告與貢獻度證明

最終上傳時只要上傳一份 PDF 就可以了,我們就姑且稱這份 PDF 為備審資料吧,範圍涵蓋以上列出的項目即可。

我繳交出去的三份備審資料是完全一模一樣的,就只有修一下校系名稱而已。篇幅是自傳與經歷兩頁,讀書計畫一頁。如果目錄或有利資料等流水文件不計的話,有實質篇幅的主文只有三頁 A4,相當於一份比較繁瑣的履歷。

自傳

即使台大沒有要求你撰寫自傳(經歷),你還是應該要放你的自傳在裡面。事實上推甄的分數先是取決於你的校系,再來是你的經歷與競賽,這些都是客觀的。自傳的部分只要詳實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。

我自己寫自傳的章節是以「經歷」而不是「自傳」作為 title,因為我覺得這個章節與其說是介紹你這個人,不如說是在寫你做過的事情。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寫自傳。

自我介紹的部分輕描淡寫即可,我個人的自我介紹只有約 40 字。我不認為需要特別著墨於自己的個性或人格特質之類的。我大部分的篇幅是在描述自己的經驗以及作品。

我認為自傳裡面很適合放入這些:

  • 工作或實習經驗
  • 專題經驗
  • 競賽經驗

教授有很多學生要審,因此備審資料務必力求精簡:

  • 跟資訊領域無關的東西都不要放,比如紅十字會志工經驗、日檢 N1 等等。
  • 避免誰都可以寫出來且難以佐證的主觀敘述,例如自己的個性很開朗云云。多放一些可佐證的客觀事實,例如自己的競賽或工作經驗。

台大和交大的資工所是純書審,也就是不會有面試的機會。因此,你在履歷上提及的主觀的事情在教授眼裡將會非常不可靠,因為這種文字誰都寫得出來,而且他沒有機會能夠與你親自互動來理解這些事情。書審重視的就是客觀的個人經歷,像是獎項、工作等。

讀書計畫

雖然交大的簡章把自傳和讀書計畫列於同一項,但拆成兩個章節寫也可以。

讀書計畫寫八股罐頭文衝字數就好,我不認為這個破計畫有什麼好寫的,也不相信教授會信這一套或影響推甄成績。一個經典的八股罐頭文可以由以下三部分組成:

  • 近期:寫自己畢業前想幹麻。
  • 中期:寫自己讀研期間想幹麻,通常是修課以及碩論的計畫。
  • 遠期:寫自己畢業後想幹麻,通常就寫一些我以後要努力回饋社會云云。

作品集

作品集不是台大或交大要求的項目,但你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集放在備審資料裡面另立章節。長度或篇幅沒有限制,教授想看就會看,不想看會自己跳過,不用擔心這會扣分。

我自己是把作品以簡介的形式放在自傳裡面,沒有花大量篇幅去寫,因為我覺得教授不會看。

有利資料

你的競賽、社團經驗、工作等都需要有佐證資料。把獎狀、證明等等東西掃描成圖檔放進備審資料裡就好。

成績單

交大要印百分比成績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自動收費印表機只有等第成績單,要跑到圖書館七樓教務處去申請。成績單掃描上傳即可。

備審資料的格式與設計

備審資料沒有格式需求,非常自由,所以網路上可以看到各種精美與浮誇的設計。相信我,沒有人會理你的美術設計,尤其當你是申請理組研究所的時候。那些覺得設計精美可以加分的都是妄想,擔心因為美編不足被扣分的都是杞人憂天。

我覺得這位學長的備審的簡潔排版很到位,我自己的設計也差不多是這樣。所有的格式都要以「簡潔」以及「利於閱讀」為最終準則,大概可以歸納以下幾點:

  • 白紙黑字。戒用第二種顏色。不使用超過兩種顏色。
  • 不要有藝術性的排版。慎用粗體、斜體和底線。非必要不放置圖片。
  • 字型選利於閱讀且簡單者,如黑體或明體,但不要選新細明體。不使用超過兩種字型。
  • 行距適當調整。

推薦信

/posts/graduate-application/meme.webp

系所官方通常會給出推薦信的參考格式101112,沒有特別目的的話,就用官方的參考範本即可。不過,我不認為是否使用範本會影響到推甄分數,畢竟最終要不要使用範本還是寫推薦信的教授說了算,教授沒用學生也不會知道。這裡有 2021 年台大資工台大網工交大資工的推薦信範本,我相信未來幾年內不會有更改。

在請教授撰寫推薦信時,可以先替教授擬一份草稿,因為即使是現實生活中認識的教授,也不見得熟悉學生的背景。有些教授會很爽快地接受這份草稿,也有些完全不理;但通常來說,草稿對教授是很有具有參考價值的。

台大與交大資工所的推薦信上傳流程是這樣:

  1. 在推甄系統上填寫各教授的名字、職稱與電子郵件地址。
  2. 推甄系統寄出確認信給教授,內含填寫推薦信的連結。你不會收到這封信,因此你沒辦法替自己寫推薦信,也不會知道教授寫了什麼。

你可以在推甄系統上確認教授是否已經填寫推薦信,通常也會有按鈕可以再次觸發寄出確認信,以免教授漏看或漏收。如果到死線前教授遲遲沒有動作,就要趕快提醒他填寫。

請教授(或其他人)寫推薦信務必及早提出,合理的時間點應該是七月。因為到了推甄季節,教授會收到大量學生的推薦信請求,擠在這個時候不僅增加教授的負擔,倉促寫出的推薦信品質也不高;這甚至是個基本禮儀的問題。我很對不起我的教授。

據認識的審查委員的說法,專題指導教授的推薦信是絕對必須的。我相信推薦信的內容不是增加推甄分數的重要因素,因為寫的通常是場面話,各學生的推薦信也不太容易分出好壞;但缺少專題教授的推薦信,負面影響極為嚴重。

不是只有教授才能寫推薦信,也不是只有正教授才能寫推薦信。任何與你經歷有關的權威人物都很適合寫推薦信,例如工作時的主管等等。有些系所會有「請教授撰寫推薦信」這樣的敘述,但我認為這沒有限定於教授的意味,大可以放心去找其他人。像我自己就有請競賽社團的教練以及實習時的 mentor 寫推薦信,加上專題教授,共三封。

講個題外話,我覺得自己在微軟的表現不怎樣,所以一直很害怕要不要去找 mentor,於是我想了一個很蠢的折衷的作法:請 mentor 只寫一封台大資工所的推薦信,台大網工所跟交大資工所就算了。幸好他給了我很不錯的推薦信 ><

罐頭推薦信幫助極低,因此不要找自己不熟或不認識的教授寫推薦信,除非真的真的找不到任何人。有一種說法是,你可以找修課成績很好的教授寫推薦信,但我非常不贊成這樣的說法。我熟悉的教授說他曾經寫過「我不認識此學生」這樣的信,對方稱數年前曾修教授開的課,但教授根本沒有印象。

放榜

十一月中放榜,結果如下:

  • 台大資工所:正取。排名落在後三分之一,並不是很好。
  • 台大網工所:連備取都沒有。
  • 交大資工甲:正取。

我不太清楚網工所是怎麼一回事。上傳資料跟資工所唯一的差別,就是少了微軟實習的 mentor 的推薦信而已。

找指導教授

準備推甄時,就需要先對目標系所的教授們做過調查。系所官方網站會列出各教授的專業領域以及其實驗室研究項目,從中篩選出自己未來有興趣的實驗室。教授能夠招收的研究生名額有限,因此推甄放榜的當下,就應該立即寫信給教授搶名額。像台大星期三中午放榜,我直到星期五中午才寄信,便有教授的博士生暗示我行動太慢,應該要星期三下午就寄出去才對。寄信給教授時,可以附上成績單以及一份簡短履歷,教授會透過這些資料篩選學生。

我在星期五中午寄信給四位教授,他們的研究領域分別是虛擬化、資安、網路以及演算法。週末,我陸陸續續收到來自教授們的回覆,並在隔週一、二親自前往台大拜訪他們。星期三,確定指導教授。

找到指導教授後,接下來只要做好報到手續,推甄就告圓滿結束了。

後續

如果沒有意料之外的狀況的話,我應該會在畢業後前往台大資工所就讀才對。十二月初,我收到來自 Google 人力部門的來信,人生的軌跡出現完全意料之外的變化。後來,我與指導教授表明將不會前往就讀。當時拜訪教授時,我向她聲明我會去台大念研究所,這件事讓我感到十分內疚與難過。